top of page

定格日常生活的如夢視角

 

 

撰文│韋怡忻 圖版提供│温孟瑜

問:空間與環境能促使人們對於自我身分、記憶、歷史等面向展開探索。環境/空間,對你而言,意味著甚麼?它在你的創作中,是怎樣的存在?具有怎樣的意義?

温:空間與環境在我的作品中,蠻像一種「容器」的概念,裝載著物件之間彼此的關聯性以及我想要訴說的故事,同時也給予觀者一種「內」與「外」的暗示,像是在觀看作品中的窗或鏡子時,能透過不同的物件與角度,來映照和反射變幻的空間感,我也希望讓觀者發現,觀看一件由平面畫作呈現出的空間時,能有視角上的不同。我認為空間與生活雖然十分相關,卻總像個受忽略的配角,這便是令我感到十分有趣的部分。

 對我來說,環境的改變能帶給創作不同的啟發和不一樣的心態,而「工作場域」的改變,也有著重大的影響。還記得自己2016年參與關渡美術館的「國際對等交換駐村計畫」,有機會到馬來西亞吉隆坡進行駐村創作。當時在接觸新環境後,自己反而更單純地專注於當下創作的狀態,我時常與當地藝術家在陌生的環境中到處探索,拜訪不同的文化景點,整個城市景觀也讓我感到印象深刻,特別是馬來西亞清真寺的鮮豔色彩。回來台灣後的那兩年,我便開始利用當時所看見的城市景色作為啟發,像〈綠色都市〉、〈在有落地窗的工作室〉和〈遙遠相望〉等作品,便是我試圖將充滿南洋風格的意象置入繪畫中,同時也納入更多植物的元素,例如窗外的自然風景或是熱帶景觀。我覺得透過駐村或是旅遊的方式,能讓自己接觸到更多事物,搜集到和以往不同的經驗,而在戶外時,我也常常將突然出現的靈感記下來,帶回工作室進行創作。

問:你認為周遭環境、身處空間、地域對藝術創作的關連性和重要性為何?

温:環境帶給創作者的安全感是蠻重要的一點。環境會讓我聯想到住所,或是置身於其中的概念;也許是一個咖啡廳、工作室,或是旅館房間裡的角落,若能在環境中找到讓自己安心且專心的空間,我想對於創作者的思考過程和內容產出也更有幫助。但如果置身一個充滿刺激的環境,可能也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與啟發,不過對於創作來說,我想可能便是短期風格上的改變。

問:生活中的日常空間對你的創作而言,是否也有著啟發性?

温:自己時常利用日常生活空間的元素,也是希望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,擁有更豐富的共同感,雖然是平凡的場景,但仍能透過不同的表現方式,讓畫面變得更加獨特,喚醒大家對這個主題的不同感觸。一開始在創作時,我通常會選擇一些比較私密、單純和熟悉的日常空間為主題,像是以臥室或浴室等空間來呈現心理狀態,但這兩年在創作上出現了一些奇妙的轉變,畫面逐漸偏向戶外空間,像是溫室、陽台或花園,比較傾向對於半戶外場域的描寫,並希望將多一些的自然景物融入作品中。我也還在慢慢摸索著造成改變的原因,我想也許和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有著關聯,像是一種對外在世界的渴望與暗示。

問:你是否曾將記憶中對特定環境/空間的印象所引發的情感或想像,藉由創作加以呈現?請分享作品的主題與內容。

温:大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的空間,其實還是以室內的居住環境為主,是我在長時間相處下來,處於同一空間的感受。房子的外觀,或是窗跟窗的緊密連結,也會對我有所啟發,如2020年的作品〈窗〉像是代表著,雖然人與人之間距離很近,但卻又十分的陌生,明明是相連的,卻又是獨自的空間。這件作品其實也會讓人聯

想到Instagram上一格格的虛擬窗,而我們在每個不同的窗格中,觀看著大家的動態。

問:疫情是否影響了你對於環境/空間的感知?具體來說,那是一些怎樣的轉變?

温:疫情其實並沒有直接改變自己創作中的空間呈現,不過的確讓我在創作時有了不同的心境。疫情讓原本由許多片段組成的繁忙生活變得更單純,我在時間上擁有的彈性也更高。這段期間讓我學會與自己相處,學會平衡由外在因素所造成的壓力,而這對創作而言也是很好的改變。

 

訪談內文.jpg

刊載於《藝術收藏+設計》2021年10月號 #169 │境與藝 特別報導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