© 2013 by WEN MENG YU. All rights reserved.
WEN MENG-YU
以日常生活片段闡述當代生活經驗 ——「暖色調的理性」温孟瑜、陳向榮雙人展
文 | 莊偉慈 Weitzu Chuang
「日常生活」是當代文化研究中常被提到的一個專有名詞。日常生活可以被看成是一個整體,是來自於時間的累積,這樣的整體揉雜了多樣性、異質性乃至於各種複雜的面向。這樣豐厚的整體,提供給藝術家不同的創作靈感,在日常生活的特殊性之中,創作者各自擷取捕捉其栩栩如生的一面,呈現感性經驗或給予美學性的關注。槩藝術近日替年輕藝術家温孟瑜、陳向榮舉辦雙人展「暖色調的理性」,從兩人的作品中,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從日常中的平凡切面,將平凡事物或本質性的存在,分別以繪畫、造形的手法抽取,並展現人們對於空間、物件的情感經驗。
温孟瑜的繪畫創作,近年來始終聚焦在室內風景的呈現。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的她,有著紮實的繪畫基底,在其作品中雖然畫面與構成看似繁複,顏色鮮豔而喧鬧歡愉,但其空間意外有種安靜的質地。温孟瑜提到,自己的創作主要聚焦於「描繪出空間與物件所構置而成的內在情境,以情景交疊的方式,將片段的畫面安排於畫布上的物理空間。」在她所構築的空間中,從視角安排、摒除光線的處理,以及結合絹印技法,不僅在於呈現無人的場景,同時也似乎給予觀者一種更為客觀的觀看建議。亦即,其筆下的每一個空間,無論是擺飾、物件分配乃至於裡外的關係(室內/外、畫內/外),一方面描繪出了當代城市建築空間或設計某種普遍的共性,另一方面,強調裝飾性的手法如色彩、圖騰絹印效果,也更加把屬於真實室內空間的樣貌與畫中的空間關係稀釋了。
温孟瑜表示,雖然筆下的空間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曾到過或看過的空間為本,但實際上在創作時,除了刻意以不正確的透視處理空間,另一方面也更刻意編織出「熟悉的陌生感」。仔細觀察温孟瑜的畫,特別是在近看時,很難忽略畫面中硬邊的線條或是在造形之內蔓生的幾何形。在看似處理空間的同時,藝術家並未忽略繪畫性於一件作品中所該擔任的角色。從上述種種不同的角度來觀看溫孟瑜的創作,可理解到藝術家不僅將城市生活中各種同質的共通經驗,透過空間擺設與室內風景的處理,以藝術性的手法轉化。另一方面,被破壞的透視、絹印效果下的圖騰與裝飾性色彩,都強化了此種均一印象,並與人們在都市生活的印象與消費社會的同質性等諸多感受疊合。是以在她的繪畫中,室內空間不僅是一種無人風景,同時也是一種對於當代城市生活的描摹,觀者覺得熟悉卻又疏離,有種不知該將這感覺擺放在什麼位置才好的矛盾感。
做為温孟瑜的對照,陳向榮在造形上的處理則剛好是相反的,儘管兩人都不約而同地在作品中探討幾何形的各種可能。這位沒有受過任何學院訓練的年輕藝術家,將各種來自日常生活中--特別是食物的外觀所獲得的靈感,透過造形手法以陶藝作為主要的表現方式。「還原」的概念可以說貫穿了陳向榮的作品,他的作品大多數看起來有種輕盈的質性,這不僅止於來自於被簡化了的造形外觀,也在於藝術家面對這些作品時的思維。陳向榮的陶藝創作造形趨向極簡,他不諱言創作的過程先以電腦設計作品可能的版型、變化或組合,透過各種在造形上的模擬,才進入實作階段,也許是因有了電腦的加入,在他的作品中,手感與視觸性被降到最低,與我們常見的陶藝作品風格上相當不同。他指出,想像的捕捉是他在作品中主要聚焦的方向。比如「金草中藥行」,將中藥行與藥材的各種想像化為造形,轉化過的形狀被與原本所代表的學名意涵被切分開來。「冰菓室」系列,靈感是來自於台灣傳統冰菓室內的冰櫃中,各種色彩繽紛而又被分切好成各種塊狀的水果。這些挪用自切塊水果的作品,以單色的外表搭配極端精簡的造形,雖然乍看之下讓人聯想到來自現代藝術或極簡藝術的語彙,但作品本身的色調以及帶有裝飾性效果甚至具功能性的特質,很快地將觀者拉回當代的語境,因為作品的形式追求的是視覺語言的精鍊,與極簡藝術在概念上的鑽研有所不同。陳向榮在生活上的單純及敏銳的觀察力,在其作品中有直接的連結,如過去在澳洲駐村時的生活經驗,讓他將酪梨轉化成方形磚狀的造形再疊成一堵矮牆,作品的創作理由與酪梨意外出現在澳洲的一則新聞中有關。作品雖在回應新聞,但背後含蓄的幽默感,讓人除了從色彩與造形上感受到來自對照物本身的清爽特質,也傳達出藝術家敏銳的觀察與想像力。
在温孟瑜和陳向榮的作品中,也許觀者都從作品的形式上感受到某種設計感,但這種精心的設計,卻能傳達出幽微的感性經驗。温孟瑜的空間像是散文或短篇小說,用上許多細節構築不同的場景與情境;陳向榮則是以接近詩的語言,盡可能地用最少的文字給出意義。他們分從不同的路徑,刺激觀者的想像力,從不同的位置講述個人的、也是和觀眾共通的文化經驗。在兩人的創作中,觀眾能看到日常生活如何透過藝術的轉譯,以最平凡卻又充滿感性的姿態再現。